产品线上未授权销售的下架处理全流程:从识别到长效管控
一、未授权销售的核心界定与危害
未授权销售指未经品牌方正式授权的店铺 / 个人擅自销售品牌产品,常见形式包括:
“水货”“平行进口”:非品牌指定渠道的货源(如海外代购、非正规经销商);
“窜货”:经销商突破区域 / 渠道限制,将产品投放至未授权平台(如淘宝 C 店、拼多多非授权店铺);
“假冒 / 仿品”:无资质店铺冒用品牌商标销售假货。
核心危害:破坏价格体系、稀释正品渠道流量、引发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的质疑。
二、未授权销售的下架处理流程:分场景应对
(一)针对 “真货未授权” 的下架策略(如窜货、水货)
证据固定与通知下架
取证要点:
购买违规商品并保留订单截图、物流信息、商品实物(需拍摄防伪码、包装细节等证明正品);
截图店铺首页 “品牌宣传” 内容(如标题含品牌名、详情页使用品牌 LOGO),证明其未经授权却冒用品牌形象。
首轮沟通:
通过平台客服或品牌服务商向店铺发送《未授权销售告知函》,明确:
品牌授权体系说明(附授权店铺名单);
要求 24 小时内下架商品,删除品牌相关宣传内容;
告知违规后果(如进一步投诉、法律追责)。
平台投诉强制下架
投诉渠道:
淘宝 / 天猫:通过 “知识产权保护平台” 提交 “商标侵权” 或 “未授权销售” 投诉(需提前完成品牌商标备案);
京东:在 “品牌维权平台” 选择 “未授权销售” 类目,上传授权证明及违规证据;
拼多多 / 抖音:通过平台 “品牌保护” 入口,提交店铺链接、购买凭证及授权文件。
(二)针对 “假货未授权” 的下架与追责
高强度投诉与证据升级
取证重点:
购买假货后,由品牌官方出具《真伪鉴定报告》(需加盖公章),证明商品为假冒伪劣;
截图店铺 “品牌宣传” 内容(如宣称 “正品”“官方授权”),作为 “虚假宣传” 证据。
平台投诉策略:
同时选择 “商标侵权”“假冒商品”“虚假宣传” 多个维度投诉,提高投诉成功率;
若平台首次处理不彻底(如仅下架链接未处罚店铺),可申请 “加急处理” 并补充品牌市场价值说明(如品牌知名度、假货对品牌的损害案例)。
法律途径追责(适用于严重侵权)
发送律师函:通过品牌法务向店铺主体(需通过平台获取商家营业执照信息)发送《侵权警告函》,要求赔偿损失;
民事诉讼:若假货销售规模较大,可收集销售数据(如订单量、销售额),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,主张赔偿金额(通常为侵权获利或品牌损失)。
三、下架后的渠道管控与长效机制
授权渠道的规范化管理
建立授权公示体系:
在品牌官网、官方旗舰店首页公示 “授权店铺名单”,附带店铺链接及授权期限,方便消费者查询;
对授权经销商发放唯一 “授权码” 或电子授权证书,要求其在店铺首页展示,强化辨识度。
渠道分级管控:
区分授权类型(如 “独家授权”“区域授权”“电商渠道授权”),在授权协议中明确销售平台、区域范围及违规处罚(如扣除保证金、终止合作);
定期对授权店铺进行资质复核(如年检),对未达标或违规店铺取消授权并公示。
未授权销售的预防与监测
技术监测工具:
使用第三方控价软件(如百博卫士、百博管家)实时扫描全平台店铺,自动识别未授权销售链接(通过关键词、品牌 LOGO、价格区间等维度);
对重点平台(如淘宝 C 店、闲鱼)设置 “品牌词拦截”,未授权店铺无法使用品牌名作为标题或搜索关键词。
经销商溯源管理:
对产品添加 “溯源码”(如一物一码),消费者扫码可查询购买渠道是否授权,同时品牌可通过溯源数据追踪窜货源头;
对经销商实行 “配额制”,根据其授权范围限定供货量,从源头减少窜货至未授权渠道的可能。
四、特殊场景处理:平台规则与协商技巧
跨境 / 代购渠道的未授权销售
若为海外正品代购,可要求其在详情页明确标注 “平行进口”“非官方授权”,并禁止使用品牌官方宣传图;
对低价代购链接,可通过平台 “价格管控” 规则投诉(若品牌已在平台设定最低限价)。
与平台的沟通策略
若投诉被平台驳回,可联系平台 “品牌保护专属客服”,提供更详细的授权链条证明(如品牌方与总代的合同、总代与经销商的发货凭证);
对高频违规店铺,可申请平台 “重点监控”,后续其上架品牌相关商品时自动触发资质审核。
总结:未授权销售的下架处理需结合 “投诉 - 管控 - 预防” 三步策略,核心是通过清晰的授权体系、技术监测工具及法律手段,从源头遏制违规行为,同时维护正品渠道的合规性与品牌公信力。
以上就是产品线上未授权销售,如何处理下架的全部内容,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咨询百博控价客服,她们会耐心向您讲解,我们也会第一时间给您发送相关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