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电商行业渗透率突破80%,未授权销售问题成为品牌方核心痛点。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,2025年“618”促销期间,涉及未授权销售的消费投诉同比增长17%,部分平台商品链接中超30%存在渠道违规问题。此类行为不仅扰乱市场价格体系,更直接侵蚀品牌方渠道管理权,成为电商生态治理的关键挑战。
一、未经授权进行销售,平台不会受理以下3种情况
电商平台对未授权销售的干预存在明确边界,以下情形平台通常不予处理:
正品销售但未获授权:商家销售品牌正品但未取得官方授权,或以低于品牌指导价销售,因不直接构成商标侵权,平台无权介入。
商标权利状态异常:若品牌商标仍处于申请阶段未获注册证,或已过有效期未续展,则无法主张排他性权利。
合理使用标识:商家在商品描述中使用品牌通用名称或型号,未直接仿冒商标,平台视为合理使用。
品牌方需注意,平台规则与法律判定存在差异,例如单纯低价销售不违法,但通过窜货实现低价则可能涉及不正当竞争。
二、投诉方可通过知识产权侵权进行维护权益
知识产权投诉是品牌方核心维权手段,需遵循三步流程:
证据固化:采集侵权链接的商品图、价格页、店铺资质,重点标注商标使用位置及型号信息。
平台投诉:通过淘宝“知识产权保护平台”等渠道提交材料,优先选择商标权投诉,次选版权投诉。
升级处置:若平台处理不力,可向商家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补充提交行政投诉,要求立案查处。
数据显示,合规投诉可在72小时内实现90%的链接下架,但需注意避免滥用投诉权,否则可能被平台限制账号权限。
三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维护权益
工商投诉是解决顽固未授权销售的有效补充,具体操作如下:
材料准备:需提供商标注册证、侵权商品对比图、购买凭证及商家主体信息(可通过平台披露获取)。
渠道选择:优先通过全国12315平台在线提交,或向商家注册地市场监管局寄送纸质材料。
处理跟进:根据《商标法》,工商部门需在9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,对违法经营额超5万元的商家,可处5倍以下罚款;不足5万元的,最高罚25万元。
未授权销售的治理需兼顾平台规则与行政力量。品牌方应建立“技术监测-分级投诉-渠道管控”的闭环体系,通过专业工具实现每日全平台扫描,对首次违规商家优先沟通整改,对顽固店铺启动司法程序。数据显示,构建完整控价体系的品牌,其线上价格违规率可下降67%,渠道合规性显著提升。
以上就是平台未授权销售怎么解决的全部内容,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咨询百博控价客服,她们会耐心向您讲解,我们也会第一时间给您发送相关资料。